close
人類等了兩千多年,等不到另ㄧ個耶穌降臨,打從19世紀修道院的孟德爾發現生物的每一性狀都由「遺傳因子」所控制,就此敲開了遺傳學的大門,爾後科學家們爭相研究使得遺傳學問蓬勃發展,直到1953年華生與克里克兩位巨匠提出DNA雙股螺旋結構並解出複製之謎,揭開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篇章,由此,人類開始進入改造、設計生命的征程‧之後的延伸包括70年代的基因重組,80年代的基因工程,90年代的人類基因體定序與複製羊(桃莉)誕生,到了新世紀堪稱人類科學史上重要工程之一的「人類基因體計畫(HGP)」完成了第一份人類基因體草圖,這項原本是純粹的學術研究計畫,隨著計劃的進展,許多商機逐漸浮現,基因研究的背後隱藏著重大的工業利益,難怪許多基因科學家在從事純實驗室的研究之後,都紛紛設立公司,民間企業也不妨一試跳入競爭。

不少民眾質疑,基因的進ㄧ步了解是否弊多於利?基因帶來的商機後面是不是帶著面具的危機?所以依商機帶來的問題就個人隱私、專利爭議以及倫理道德三方面來討論。

隨著基因體圖譜的完成,未來個人基因資料的隱私勢必是醫政管理上的新挑戰。基因隱私權涉及範圍廣,基因的科技發展是整合性的討論,不是單一法規可以規範;基因的治療規範至今沒有一個完整模式可循;倘若個人基因資料落到保險公司手中,保險公司可以避重就輕,排除掉所有疾病發生可能性大的被保險人。隨著科技發展,使用個人DNA的隱私權,應該落於個人或家庭手裡。

基因序位的解碼,直接受惠於成千上萬受疾病所苦的病患,缺陷基因的發現與修復,促成新的診斷與治療方式產生。只是腦子動得快的華爾街企業家把基因當作商品,不斷申請專利來場商業大戰。雖然說專利保護下會讓資金流入研發,卻讓商業利益與學術研究的隔閡開始模糊,況且控制疾病並非單一基因,基因學家能不能抵抗掏金的誘惑,之後衍生的問題難以評估。

複製一直是最受爭議的倫理道德,複製羊、複製牛、複製豬的出現,都還停留在動物階段,但這也告知複製人的技術已經相距不遠。而複製到底可不可以製造出一模一樣的個體?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獨裁者會不會重出江湖?幸好後天環境的影響已經否定掉這問題的可能性。若應用在器官與組織移植上,複製出來的個體當備胎來取得器官與組織,或者未來父母若是可以先就基因來訂做理想子女,放棄具有小缺陷的胚胎生命,難道不算是「謀殺人命」?所以人類運用科技的方式的問題不比研發來得少,甚至更重要。

人類的基因圖譜有五成與香蕉相同,與黑猩猩只有1.2%的差異性,人類仍奮而不懈地專研最後1%的秘密。生物與機械科技正以十倍速發展,人類的極致與頂尖人工智慧如同虛擬科幻小說情節發展,希望邁向新世界的柳暗花明,不會是自我毀滅下的槍口火光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納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