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、慢性的骨骼疾病,特徵是骨質減少,骨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可發現結構變差,造成骨骼脆弱,骨折危險性高。一般來說人的骨質高峰在35歲,之後每年骨質流失0.5-1%,而50歲以後每年流失為1-3%。
人體中有蝕骨細胞和成骨細胞,不斷進行骨頭的更新。蝕骨細胞會不斷將破損的骨質吸收掉,成骨細胞就會造出新的骨質,這個過程就叫做骨質的「重塑」,但是隨著年紀增長,重塑的能力下降,在女性停經之後,動情素(estrogen)減少,對於副甲狀腺抑制降低,造成大量的鈣離子從骨頭釋出,骨質流失的速度增加好幾倍,所以停經後婦女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高。
骨質疏鬆被發現的時候,通常都是身體發生事情的時候,骨質疏鬆症的骨折好發於3個部位,一個是因為彎腰、提重物或滑地受傷的脊椎、另一個是跌倒或碰撞的髖部(尤其是大腿上方關節處),最後是因為手部支撐受傷的腕部。在台灣約1/3的婦女在一生中發生一次脊椎、髖部或腕部的骨折,而男性也有1/5的風險。以髖部骨折為例,有80%無法單獨進行至少一項的日常活動,40%無法獨立行走,30%永久殘障,甚至20%可能在一年內死亡。
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該進行骨質疏鬆檢測?可透過世界衛生組織開發的骨質疏鬆風險評估Frax(用google輸入Frax就會出現,有中文版)。或是亞洲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 (OSTA),年齡>體重為中度風險,年齡-體重>20為重度風險(筆者看到OSTA自我評量的時候總覺得怪怪的,如果一個60歲的婦人有80公斤,這樣還是可能骨質疏鬆,但卻被忽略)。最後我覺得最簡單易測,就是人靠著牆之後,頭枕部與牆的間鉅,通常一般年輕人應該是緊密貼合,一旦頭枕部無法貼牆,就該注意是否有骨質疏鬆,超過3公分就很嚴重了。
目前最準確的骨質密度測量儀器為雙光子能量X光吸收儀(DXA),是以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設限來測量脊椎與髖骨的骨密度,然後將骨密度輸入資料庫,給出T分數與Z分數,T分數是與同性別的年輕人之巔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,Z分數是與同年齡之中與您身材與性別相同的人進行比較。當骨質密度(BMD)介於-1到-2.5個標準差則表示骨質不足,當骨質密度小於-2.5則表示為骨質疏鬆。
健保給付之骨質密度檢測的資格為(1)內分泌失調導致骨質流失者 (2)非創傷性骨折 (3)50歲以上婦女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治療之追蹤者 (4)攝護腺癌病患在接受男性賀爾蒙阻斷治療前與治療後,得因病情需要施行骨質密度測驗檢查。除此之外做骨密度檢測都需自費。費用600-1000元不等。
骨質疏鬆症的防護可以分為生活方式的改變、營養補充與藥物治療。生活方式改變包括(1)適當運動,增強肌力,改善平衡功能:我們身體負責支撐的為骨骼與肌肉,當骨骼無力的時候,若有強健的肌群,能輔助支撐。(2)戒菸戒酒:菸酒都會對骨細胞造成不良作用,加速鈣質流失。 (3)預防跌倒:保持光線明亮,地面乾燥,樓梯與浴室應加裝把手,避免會滑動的傢俱,姿勢改變放慢,注意關節保暖以維持靈活。
鈣質是人體最豐富的礦物質,99%在骨骼,1%廣泛分佈在細胞與組織之中。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發行的國人膳食每日建議攝取量鈣為1000-1200mg,但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發現19-64歲男性的平均攝取量為611mg,女性為563mg,所以建議鈣除了從平常飲食獲得之外,也可以藉由營養補充品之便利,以獲得足夠的鈣。除了骨骼,鈣也負責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:肌肉的收縮、血管的擴張收縮、荷爾蒙及酵素分泌、神經系統的傳導、正常的凝血功能,一旦缺鈣會造成骨質缺乏、抽筋痙攣、肌肉痠痛,血壓偏高,心律不整、動脈硬化、腎結石、記憶力減退、神經緊張、失眠、消化不良。身體吸收維生素B12的時候,需要鈣離子存在,所以如果缺鈣,則B12吸收也會不好,造成四肢麻木或者貧血。另外還有胃病常吃的制酸劑、胃酸抑制劑會改變胃部的環境,造成鈣吸收不佳。鈣的每日最大量為2500mg,過多的鈣會造成腸胃脹氣、便秘、口乾、干擾其他礦物質吸收、增加腎臟負擔、影響其他藥物(抗生素類)的作用。
市面上鈣的補充品琳瑯滿目,各家都說自己的鈣是好棒棒。簡單來說,鈣進入人體有三個需要注意的部分:崩解、含量與吸收,所以當我們在挑選鈣製劑應該要考慮:鈣製劑的崩解程度x鈣含量x腸的吸收率。其中特別該注意的是如果容易脹氣便秘的人不要選擇碳酸鈣、有腎臟問題的人要謹慎使用磷酸鈣。
維生素D是近年來翻紅的營養素,依賴陽光已經不可靠,根據全國營養調查2006-2008,針對2596名19歲以上國人血液樣本分析,結果血液中25(OH)D<20ng/ml之缺乏者佔了66.2%,25(OH)D<33ng/ml支不足者佔98%。維生素D被發現有類似荷爾蒙的作用,經陽光照射可以在體內轉化為鈣三醇(Calcitriol),與內分泌相關,現在每日建議量為800IU以上,維生素D能夠幫助人體對鈣的利用,強化骨密度;維持肌肉健康、強化行動力;增加先天免疫與身體的抗菌力;預防癌症發生。
維生素K2,又稱MK7,對鈣質有雙向調節作用,能夠活化骨鈣素幫助鈣質合成,亦可活化MGP,預防鈣質沈積在血管壁上,這對洗腎患者格外重要。
水溶性矽,日本稱作圭素,早在1970年就被發現矽是骨質礦化的重要促進者,當骨骼進行新生與礦化作用時,矽在骨膜與骨質形成其濃度會急速升高,而後鈣濃度於骨骼礦化後期升高,可以發現矽扮演了引導鈣質進入骨骼並與骨膠原結合的重要物質,另外矽也可以與鋁結合排出體外,減少鈣質吸收的干擾。
對於更年期的女性,補充大豆異黃酮的效果可減少鈣質流失,比吃大量的鈣補充劑的效果更為明顯。
關於藥物的治療,用於骨質疏鬆的藥物可分為 (1)抑制骨質溶蝕:雙磷酸鹽類(字尾-dronate)、RANKL單株抗體、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、抑鈣激素 (2)刺激造骨作用:副甲狀腺素活化劑 (3)兩者兼具:鍶化合物。另外有些藥物可能誘發骨質疏鬆必須留意 (1)鋁劑 (2)抗癲癇藥物:會阻礙維生素D的代謝進而造成不足 (3)細胞毒性之藥物:會有骨髓抑制作用 (4)過量的甲狀腺藥物 (5)類固醇:抑制骨塑作用、抑制腎內鈣的吸收 (6)肝素:影響骨骼非膠原體蛋白質的代謝 (7)鋰:影響副甲狀腺素 (8)Tamoxifen